大型文献专题片《敢教日月换新天》第十八集《摆脱贫困》
[⑦]那么儒家之道,就像一条从自己脚下出发(守道)而向广大之域不断延伸(弘道)的动态的道路,即如《中庸》造端乎夫妇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的君子之道。
然而,无论从逻辑还是历史上,力概念出于莱布尼茨对斯宾诺莎及笛卡尔等人的扬弃,恰恰是对权力概念的推进。他处理力,抓住的是外化。
同样,海德格尔虽然深入了原初活力的结构,但也是将其简单地看成先于表象的东西,而没有解释,既然同出于单子之力,何以会有精神与自然的区别,会有清晰与完整程度不同的表象。这是性与天道在心学初级阶段的必然缺席。二是基于这个本身超善恶、非拟人的原理重解善恶。(参见黑格尔,2015年,第86、91、98、99、105页。从思辨立场看,现象学或全部心学就是把起点当成了终点。
(参见斯宾诺莎,第96页)回应斯宾诺莎唯一王国之说——通过莱布尼茨与康德——终成德国唯心论的头号任务。这个解释的另一面,就是将被德勒兹当作黑格尔道路所排斥的反映、表象都纳入表现的不同阶次。这一残余也体现为太一与原初质料的割裂。
二、斯宾诺莎与道体学气论第一方案 气论的关键是解释成物,就是如何把纷繁复杂的物解说为一气的表现形态。把我思无限化,认为这就是第一原理,这就是费希特主义、西方的纯粹心学。《易传与生生》以继为生生,是从更高阶次解的。力量与无限性不是在观念中作为客观本质(意向内容)显现出来的,而是表现出来的。
在《逻辑学》《小逻辑》中,黑格尔都将实体、偶性乃至因果关系呈示为自身联系与反映着的权力。从道体学看,此争所涉无非气论与心学的关系:如持气论立场,怎么解释心性。
一方面扬弃他的原初活力解释。这不只是说世界是作为个体的样态的总和,更是说世界就是作为单子的个体化实体的内在反映。样态隐含属性,而属性外显实体。两人都没有看到力量本身的阶次性,因为他们都没有从斯宾诺莎体系的内在矛盾出发解释莱布尼茨。
得到类似结果的华严学,用了更复杂的镜喻开示理事互遍、事事不碍之理。前一组区分是范畴性的,可以在无论哪个时期的逻辑学中清楚地看到线索。用斯宾诺莎的概念说,让绝对理念外化的,不是这个理念(观念)的客观本质,而是其实在本质,亦即表现在这个理念中的无限力量自身。但黑格尔的解释掩盖了单子的力量性,这是道体学气论要与之争辩的。
这就相当于易学的继之者善、成之者性。斯宾诺莎的实体性力量绕过了形质,废除了目的,也不会导致任何建立在目的因之上的、不同于自然王国的道德王国。
样态都是绝对力量及其属性的表现,同样彼此平等。如亨利所说,意向性就是超越性或绽出性,胡塞尔现象学一直无法还原到真正的内在性上(cf.Henry,pp.16-17,40-42)——这里的内在性要从斯宾诺莎哲学角度理解,正如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的形式,也要从经院哲学的形式本质上去理解。
原初活力本具主动、受动两面,或本来就是主受动的相互作用。 2018年a:《神正论》,段德智译,商务印书馆。谢林对目的因的态度较莱布尼茨,因而也较德国古典哲学主流更慎重,但在原初质料与原初力量的统一性上又不如莱布尼茨彻底。(参见斯宾诺莎,第18页),那么力归根结底就只是无限的量,无论提升到什么阶次,力都只是自我保存与增殖。神的本性就是表现性的,内在地就是展开性的。无论如何,心在诸基本现象与万物中的殊胜是无法抹杀的。
德勒兹的问题在于把莱布尼茨表现概念的不同含义仅视为歧义,未能指出渐近之后的连贯性。不难理解,几乎所有伟大的黑格尔批判者,抓住的最重要武器就是力、权力及其无目的性。
但其内部暴露的问题还不是目的论,而是所谓原初质料。其次是初阶无限与高阶无限者的区别。
(参见莱布尼茨,2018年b,第280-284页)原初质料有时又被解释为受动的力,但此观点仍有形质二分残余。因此——(4)莱布尼茨使一切实体,包括物质的简单成分,成为具有表象力的单子。
(参见德勒兹,第202-207页)莱布尼茨在这方面称赞了斯宾诺莎对数学的贡献,可知样态之实存就是样态本质的可积性。(同上,第455页)时空乃至整个自然因而都围绕着外在性(Äuβerlichkeit)。这两层意思是接着德勒兹与海德格尔讲的。由于带有表象性,莱布尼茨的表现概念又是渐近的、投射式的(德勒兹,第345页)。
于此道体学的心性学说也就清楚了。这当然是一个为尼采式权力哲学奠基的洞见,但同时也首次为现代哲学解释气凝成物的古老命题开辟了道路。
所谓投射式的表象,并非只是多义之一,而是高阶的表现。[3]德勒兹,2013年:《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》,龚重林译,商务印书馆。
综上,单子论的解释争论的症结在于:首先,单子到底是力量还是思维一类的东西,换言之,属于气,抑或属于心。通过扬弃莱布尼茨的单子论,提出回应心性问题的道体学气论第二方案。
德勒兹对黑格尔解释的根本回应在于,首先将作为无穷小的简单物(个体)解释为力直接的强度性表现德勒兹拒绝了通常的原子式解释,指出斯宾诺莎的简单物体在广延上固然无穷小,但既非潜在的无限,亦非现实的无限,而是权力或力量的强度,可积聚为有广延的样态之实存。让我思停留在样态、有限者那里,这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。原初受动者必非有质碍者,而只是感发之境域、容受性、虚静。万物、样态就是无限力量的自身感触(affectiones)。
限于篇幅,这里只给出最简要的证据。这是理学驯服气论、心学的最重要一步——心与气只是性理、天理的环节。
但从心性和道体出发的并不是同一种现象学。心、理、气只是充当道体,是对道体的强名之。
(黑格尔,1978年,第104页)这就是说,实体就是主体,即合目的的行动了。其次将实体解为必然表现出来的绝对力量,答复对其实体僵化、无世界的指责。